

徐矿集团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解读之二
众志成城打造千亿徐矿
阅读量:113◎本报记者 张炜玮
蓝图催人奋进,实干开创未来。徐矿集团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擘画的千亿徐矿目标宏伟、振奋人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纷纷表示,这一目标是徐矿集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是进军世界一流企业更高目标的战略布局,千亿徐矿可期、可待、可盼。
企业规模从500亿到1000亿,不仅仅是体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质的提升。《报告》明确提出,要经过五年左右努力,发展实现翻番,再造一个新徐矿,建成千亿综合能源资源集团;经过十年左右努力,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徐矿集团副总经济师,经济运行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加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千亿徐矿是形势使然、发展必然、客观应然,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也是徐矿积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站在新起点上,打造千亿徐矿是形势所需、发展所要、未来所趋,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突出体现在“五个必然要求”上。首先,这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发展寄予厚望,省委书记信长星要求省属企业要“走在前、做示范”,千亿徐矿的规模定位能够更好地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体现徐矿的责任担当;其次,这是保障江苏能源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没有千亿规模的发展体量,就难以承担起保障江苏能源资源安全重任,这体现了我们的国企使命;第三,这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规模体量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千亿规模的体量;第四,这是顺应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组趋势明显,力度不断加大,不达到一定的规模体量,难以在下一步市场化整合重组中拥有话语权、占据主动权;第五,这是谋求自身更大发展再建一个新徐矿的必然要求,建设“五强”新徐矿,让全体徐矿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以民生指标倒逼发展指标,需要有一定规模体量的产业支撑。
打造千亿徐矿离不开信心的支撑,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从哪里来?
信心,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舵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徐矿集团转型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为打造千亿徐矿提供了难得机遇。
信心,源自企业具有的深厚基础。当前徐矿集团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五满治企”理念为千亿徐矿确立了治企方略,“一核两极”为千亿徐矿找准了战略路径,“六大能源基地”为千亿徐矿奠定了产业支点,苏能股份成功上市为新项目开发建设提供了融资平台,特别能战斗的四万家人和新时期徐矿精神为千亿徐矿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信心,源自我们独特的发展条件。从实现路径来看,煤炭产能翻番,在现有产能2160万吨的基础上,建成红山煤矿、加快并购等项目,预期可实现5140万吨自有煤炭产能;服务外包能翻番,现有托管煤炭产能787万吨,盯紧重点项目,力争实现服务外包煤炭产能3000万吨;煤炭贸易能翻番,加强煤炭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和储备煤基地建设,实现煤炭贸易量5000万吨;火电控股权益容量能翻番,建成投运射阳港、乌拉盖、白音华三座电厂,实现控股权益容量617万千瓦;新能源电力能翻番,在现有光伏项目基础上,加快建设省外新增通道和省内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达600万千瓦,占比超过50%。非煤矿产资源能突破,以推进与省地质局项目合作和江苏矿业非煤联营项目为基础,跟进落实重点项目,实现产能突破2000万吨。
信心,源自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的精气神。加快打造千亿徐矿的宏伟目标,让全集团上下思想更加统一、政治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清晰、行动更加自觉。《报告》提出的聚焦聚力业兴家旺新徐矿现代化建设的五个方面重点任务,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汇聚起担当作为、团结奋斗的强劲动能。
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将打造千亿徐矿的坚定信心转化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韧劲、“众志成城抓突破”的战略定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就一定能干出一片新天地、干出一番新面貌,不断开创徐矿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