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芬奇”点亮妇科肿瘤康复新路径
65岁的李女士从未想过,绝经多年后下身出血持续一个多月。在当地医院检查时,病理报告上“子宫内膜癌”几个字如惊雷般炸响。这个噩耗将她推向了徐矿总医院妇产科主任郝晓园的诊室。
“绝经后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警报’,需要尽快进行手术干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仅是手术疗效、微创和精准的保证,也是术后快速康复、尽早出院的有力保障。”郝晓园说。
荧光显影:为癌细胞点亮“定位灯”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达·芬奇系统带来的革命性突破集中体现在病灶的可视化上。
“荧光显影技术是这场手术的‘眼睛’。”郝晓园在操控台前全神贯注。随着特殊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监视器上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景象:盆腔深处,淋巴管网络被清晰的荧光勾勒出来,而最可能被癌细胞侵占的“前哨哨兵”——那些肿瘤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在荧光模式下如同被聚光灯锁定,呈现出明亮、集中的光芒。
“传统腔镜显影时,组织常常呈现混杂的蓝绿色,关键结构边界模糊。但达·芬奇的显影层次分明,病变的淋巴组织与周围健康的血管、神经束被精准区分,像地图一样清晰标注了‘高危区’与‘安全区’。”郝晓园说,“这种毫米级的显影精度,让手术团队得以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精准锁定目标,彻底清除癌变风险点。”
保留“免疫生命线”:为靶向治疗预留通道
当李女士的家属在术前谈话中听到“只清扫关键前哨淋巴结,而非全部清除”时,曾流露出不解。
“清扫所有淋巴结,免疫系统可能遭受重创,效果大打折扣。达·芬奇手术让我们只精准切除最可能转移的少数‘前哨兵’,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淋巴组织——这是为后续免疫治疗预留的宝贵‘安全通道’。”郝晓园解释。
达·芬奇的精准能力,使得“智慧取舍”成为可能。“在荧光导航下,我们精准识别并切除那些已被癌细胞‘污染’或有极高转移风险的前哨淋巴结。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健康的淋巴网络。”郝晓园指着手术图谱解释道,“这些保留下来的淋巴组织,就是患者未来免疫防御和接受高效免疫治疗的‘生命通道’和‘安全出口’。这是达·芬奇赋予我们的战略优势,从‘破坏性清除’转向‘建设性保留’。”
微创极限:加速康复的“达芬奇速度”
得益于达·芬奇系统的多维度灵活机械臂(720度旋转)和智能防震颤系统,李女士的手术在不到两小时内顺利完成。次日清晨查房,李女士已能自如地下床走动。
这种“快速康复”并非个例。“达·芬奇的优势,在于将微创推向了极致。”郝晓园说,“传统手术或普通腔镜,为寻找深部淋巴结常需大面积剥离组织,创伤大、恢复慢。而达·芬奇在荧光精准导航下‘指哪打哪’,机械臂在狭小盆底空间内灵活转向、稳定操作,避免了对无辜组织的牵拉和损伤。”
徐矿总医院妇科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超清视野点亮了微不可见的癌变“地标”,以灵活“手臂”在神经血管密林中开辟安全通路,更以前瞻思维守护了患者未来的“免疫长城”。在毫米级的操作空间里,科技与仁心交织,精准与温度并存,为妇科肿瘤患者铺就了一条更安全、更高效、更具希望的康复之路。
(矿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