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成祥:勇闯“禁区”的“刀尖舞者”
◎本报记者 欧阳叶童
在人体精密运转的“工厂”中,如果把消化道比作一条百米跑道,胃镜能看清“起点”10米,肠镜能看清“终点”10米,但中间长达80米的小肠却是难以接触的“禁区”。再加上小肠镜检查过程复杂、风险较高,一旦小肠里出现息肉、溃疡,或者悄悄出血,就很容易成为“漏网之鱼”,让无数患者陷入诊断与治疗的困境。
然而,在徐矿总医院经开区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唐成祥却是一位勇闯“禁区”、在“刀尖”上精准起舞的医者。他以精湛的技艺和坚定的信念,为这片“黑暗”点亮了希望之光——
8岁男孩饱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折磨,辗转求医4年无果,始终未能明确病因,只能依赖保守治疗,孩子的奶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唐成祥;70岁的王老太太反复便血,多方求治却始终无法锁定出血点,在濒临绝望之际,老人甚至穿着准备好的“寿衣”来到医院,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尝试……
面对这些复杂棘手的病例,唐成祥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进行缜密评估,经过深入讨论,将出血的“元凶”锁定在小肠。在充分告知风险并取得家属理解后,由唐成祥亲自持镜操作,在外科的紧密协作下,以毫米级操作成功化解了危机:在8岁男孩的回肠下段,一个内翻的麦克尔憩室被成功发现,通过内镜下钛夹封闭创面并定位创口,并联合外科手术精准切除病灶;王老太太病因却被确诊为小肠血管畸形,唐成祥在镜下娴熟运用钛夹止血并注射硬化剂治疗,为老人解除了肠道“警报”。
术后仅一周,两位曾深陷绝望的患者便迎来了康复的曙光,家属们激动万分,直言“简直不敢相信”。“小肠镜手术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等问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小肠功能,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唐成祥深知其中的艰辛,“虽然对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但只要看到患者康复,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医者最本真的追求。
从业十九年来,唐成祥面对过太多被贴上“疑难”“高风险”“诊断不清”标签的病例。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永远相信每一次治疗都是有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科室内,那一面面写满感激的锦旗,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从绝望深渊被拉回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对精湛医术的礼赞,更是对崇高医德的致敬,是突破医学“禁区”的征途上,温暖而耀眼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