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煤海副刊
2025年08月15日

我的旅行书单

阅读量:137

〇 刘云燕

每每旅行前,我都会先通过书了解那个陌生的所在。仿佛是想通过书页上的文字,揭开远方神秘的面纱。

去西藏前,我开始精读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文字准确而精练,却写景、记事极为生动,当他描述进藏的风景时,他写道:“沿途风清日暖,细草如茵,两面高峰直矗,山巅积雪,横如匹练。有时出岫白云,与摩天积雪,共为一色,凝眸远望,奇趣横生,几忘塞外行军之苦。”而写到军队过河,乘坐羊皮筏,更是精彩:“其行轻捷,似飞燕;凌波一叶,宛转洪涛,浪起如登山丘,浪落如堕深谷。”读着作者和藏族女子西原的爱情故事,我也来到了西藏。

我始终认为,最美的风景其实是在路上。去年深秋,我们驾着车,一路向西,逐日而往。在青海湖畔,我们领略了最壮美的日出,每个人,每种生灵,都在阳光沐浴下,呈现着最自然的状态;在格尔木,我们在大漠里欣赏到了最灿烂的胡杨,那些金色的胡杨,千年不倒,巍然屹立,在荒漠中,形成了斑斓壮阔,又激情豪迈的篇章;从格尔木沿着青藏线,一路是白雪皑皑的昆仑山,让人不禁吟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过唐古拉时,我们仿佛耳边响起了美丽的歌唱唐古拉的歌。在高海拔地区,依然有很多战士坚守在这里,为我们保护着一方平安。深秋的拉萨,美得像幅油画。当我们的车子,经过神秘的布达拉宫时,我们都雀跃起来。而因为阅读了那么多介绍当地的书籍,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小时候,因为那一句“筷子头扎下去,吱的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而记住了高邮,记住了汪曾祺先生。特别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他在《慢煮生活》中写道:“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然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

作为“汪迷”,我特意来到了江苏高邮汪曾祺纪念馆。一进入展馆,首先是汪曾祺先生的一幅巨大的相片。他头戴鸭舌帽,目光看着远方,七十多年的风雨人生中,他行走着,到老都是一个可爱的人。有人这么评价他:“77岁,是20世纪一代文学大师汪曾祺生命长度,而他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文学评论方面的建树和影响,是区区几十载光阴无法衡量得了的。他在生活中大象无形的人格魅力及其臻至的和谐之美,德泽四方,更不可以道里计。”

在纪念馆的角落处,有很多大屏幕,展现着汪曾祺笔下的各种美食。他描写塞肉回锅油条,咸鸭蛋、汪豆腐、阳春面、虾籽豆腐。果然一杯一碗,才是生活至味。汪曾祺在自述中有一段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先生听后笑谈:“不对,高邮双黄蛋比我名气大多了,我只能居第三位。”

旅行书单,让行程更加丰盈,让远方的风景因文字的浸润而愈发鲜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