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专题
2025年09月26日

以我之“进” 献礼华诞

阅读量:1104

编者按

进,是一往无前、砥砺拼搏的奋斗状态,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攻关姿态,是百折不挠、干劲满满的乐观心态。站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迈向新征程,天南海北的徐矿人立足岗位齐奉献,以势如破竹的“进”姿态,齐心协力攻坚四季度,为祖国华诞献礼。

朝夕保供奋“进”时

◎本报记者 柳絮

清晨,阳光照进华美热电公司空无一人的检修部办公室,张贴在墙上的检修计划被镀上一层金黄,200余项检修任务一字排开,项项催征,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员往来忙碌、工具敲击声不绝于耳的火热现场。迎峰度夏的“攻坚战”刚落幕,秋季检修的“突击战”再次打响!

70多名检修人员同时作业,让“熄火”停运的#1机组现场再次“燃”起来。“大家注意,检修过程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每一步都要按照规范来……”该公司检修部部长张全生拿着工作清单,向现场作业人员强调工作要点。

“迎峰度夏期间,设备经历了高温侵袭、持续高负荷运转,需要结合秋检计划全面排查隐患,消除设备缺陷。”张全生介绍道,“除了进行锅炉本体受热面全面检查消缺、机炉侧重要辅助设备检查保养、空预器积灰清理提效、给水系统检修提高可靠性、循泵蝶阀油缸改造提高安全性、新增项目DCS组态调试等检修项目,还要对供热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时间紧、任务重。”

作为徐州市主要的民生供热保障点之一,该公司承担着徐州市西北部及铜山新区大部分的采暖保供任务,随着冬季供热用户不断增加,该公司超前谋划,针对供热系统开展供热增容改造、弹性回热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机组热利用效率,为今冬供暖打下坚实基础。

镜头摇移,另一方钢铁密林间是同样的热火朝天。徐矿综合利用发电公司2#机组全面进入B修工作,维修管理部协同安监部、技术部建立起“准入—培训—监护”三级安全体系,关键工序执行“双人复核+影像追溯”,汽轮机、锅炉受热面等核心设备一律“带记录作业、带数据验收”,针对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制定专项施工方案,保障检修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受控。同时对项目实行三级验收制度,严把过程管理和质量验收关,确保各项指标一次达优。

随着秋检工作紧张推进,徐矿电力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岗位上度过国庆和中秋假期,而坚守的故事,也在能源保供的煤炭运销环节接连上演。

傍晚时分,云集港潮起潮落,汽笛长鸣,顺利完成迎峰度夏保供任务的储备煤正通过汽车发运至下游厂区。伴随着货权转移手续办理完成,徐矿集团在云集港的储备煤实现库存清零。

“在能源保供工作中,储备煤的去库存工作是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两季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江苏省煤炭运销公司港口公司业务员贺磊表示,煤炭现货易风化、变质甚至自燃,为避免煤质下降,确保冬季保供关键时期煤炭质量,我们需要及时完成储备煤去库存工作。

为加快储备煤“清零”,该公司加强统筹谋划,紧跟下游终端用煤企业需求,依托港区联动优势,强化多渠道信息收集与多维度市场研判,构建高效供应链,同时制定“港口责任制”,安排专人24小时在港监督煤质采样、化验以及过户手续办理等环节,确保实现煤炭销售良性运转。截至目前,存放在徐州云集港、沛县港的煤炭已销售完毕,亿吨港剩余储备煤七万多吨已与下游意向客户达成共识,预计本月储备煤将完成清库存工作。

保供之路,从不以山海为远。迎峰度夏后的保供煤“清零”恰恰是新一轮“迎峰度冬”储煤工作的开启,江苏省煤炭运销公司对接“上游”顾客的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该公司领导干部带队奔赴晋、陕、蒙等富煤省区,走访贸易客户,寻找优质煤炭资源,为迎峰度冬备足“能源粮仓”。

在能源保供的战场上,徐矿人的脚步无问西东,也无关四季、不计朝夕,他们全力保障煤炭、电力等能源的稳定供应,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群众的温暖冷暖提供了坚强保障。

奋楫远征“进”者胜

◎本报记者 李毅

初秋时节的内蒙古草原上,风疾草低,一望无垠,丘陵起伏间一座现代化电厂展现峥嵘。建设现场,1700余名施工人员的心跳声与机械设备的轰鸣声汇聚为发展的脉搏,为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注入“绿色活力”,奏响了徐矿项目建设者扎根草原、奋楫争先的“远征曲”。

这里便是苏能白音华电厂2×660MW项目建设现场,是“锡盟——泰州”直流特高压通道配套电源和“蒙电送苏”重点推进项目,也是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服务江苏能源安全保障、服务苏蒙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江苏省外送电66亿度,相当于260多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在推动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跨区调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年是该项目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和关键年。在这里,凛冽秋风带来的气温骤降并不影响徐矿项目开拓者的高涨热情,施工现场一片“热气腾腾”。就在不久前,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苏能白音华发电公司2×660MW项目1#、2#间冷塔筒壁顺利结顶,标志着该项工程建设重心从土建施工全面转入设备安装阶段。

“1#、2#间冷塔是我们项目中最庞大、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也是最关键、耗时最长的单体建筑工程。”谈起项目建设过程中每一个节点的顺利完成,该公司工程部部长宋刚仿佛有着聊不完的话。他告诉记者,该项目两台间冷塔高度180.6米,底面直径146米,施工采用的是翻模施工法,每板钢模高度1.3米,一共117板。工程任务重、项目时间紧、当地天气多变等多种因素交织,无不加大了工程建设的难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该项目团队在间冷塔筒壁施工中选择采用更为先进的浇筑工艺提升作业效率,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最终助力1#、2#间冷塔筒壁提前27天顺利结顶。

“施工黄金期转瞬即逝,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歇歇脚。”这几天,宋刚来回穿梭在施工现场,他粗糙的手掌仔细检查每一道施工工序,那些厚厚的老茧见证着这位建设者与各种设备、零件打交道的日日夜夜。面对项目地偏远高寒、交通不便等重重困难,宋刚和同事们始终保持“严谨规范、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将项目从荒草丛生的旷野,逐步建设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电厂样板。截至目前,该项目1号锅炉安装进度超90%,2号锅炉进度达60%,主厂房土建施工量完成96%,正在进行烟囱钢内筒开始安装与汽机房建设。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的脚步逐渐加快,锡林郭勒草原上低温大风天气逐渐增多,这些因素对室外施工作业带来极大影响。为此,该公司将室外土建施工作与汽机房建设作为当前施工的重中之重,与时间开始一场“赛跑”。该公司工程建设人员通过科学策划、动态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合理调配施工资源、严格落实安全技术交底等多项措施,有力保障了工程进度和质量,确保十月底完成相关工程建设,为冬季室内能够照常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从草原牧歌,到绿电畅想,徐矿建设者以坚守奉献的勇气与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克服施工条件复杂、极端天气频发等困难,不断刷新着项目建设的“苏”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辽阔的草原将开出富饶的“白音华”。

百尺竿头“进”一步

◎本报记者 沈璇

秋意渐浓,奋进正酣。在徐矿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版图上,产能升级的“进度条”正以分秒必争的节奏持续刷新。徐矿集团各矿井齐头并进,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攻坚姿态,在产能升级的深水区破浪前行,朝着“推动优质产能释放”的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二盘区竣工验收通过只是起点。”郭家河煤业公司二盘区安全生产管理部副部长孙哲指着井下正在调试的破碎机说道。今年以来,该公司以系统优化为突破口,对下料、排矸到废水回收等环节进行创新升级。

地面采用定向钻孔技术打设投料孔,配合皮带运料系统实现“一键启动”集中下料;井下建设搅拌站,安装破碎机,对浆块、混凝土块进行循环利用,既减少材料浪费,又降低运输成本。目前,二盘区下料口及存矸仓设备安装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0月投运。更值得一提的是,废水回收项目将净化后的废水循环用于黄泥灌浆,不仅破解了环保难题,还缓解了二盘区用水压力,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每一项改造都在为稳产增效打基础。”孙哲表示,系统优化后的二盘区,正以更高效、更环保的姿态,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高硬核支撑。

在天山矿业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72101工作面的运行数据。8月底,该工作面顺利回采,与7月投产的52109工作面形成“双综放面同采”格局,可采储量达470万吨,服务期18个月,打开了生产接续新局面。

“我们坚持‘三定’原则组织生产,定时、定质、定量,确保系统稳定、开机精准。”该公司生产部辛亚雄介绍,检修班每日全面排查设备隐患,从源头上保障开机率。在煤质管控上,该公司打出“源头控制+地面化验+通报考核”组合拳,专人现场盯控放顶煤质量,严格防控矸石、杂物进入煤流系统,确保五煤热值稳定在5700大卡以上,七煤达4700大卡以上,以过硬煤质赢得市场认可。

目前,该公司日均原煤产量约2.3万吨,正以“双面驱动”的高效模式,持续发挥集团“扛腰矿井”的支撑作用。

近日,好消息从甘肃传来:百贯沟煤业公司12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该公司西部资源开发取得关键突破。

“这片16.08平方公里的区域,煤质属中高发热量不粘煤,资源量超3600万吨,与现有四采区可实现无缝衔接。”该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朱风龙步履匆匆,正全力推进资源精查、勘探报告评审备案等工作。目前,集团已完成内部审查,正报地方政府备案,后续将加快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为项目核准奠定基础。

从60万吨到120万吨,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发展空间的拓展。百贯沟煤业公司正以“抢跑”姿态,推动资源整合与手续办理双线并行,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储备动能。

激流勇“进”善攻关

◎本报记者 郝雨萌

秋意渐浓,在科技创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忙碌的脚步从未停歇。

江苏威拉里新材料股份公司配料区生产车间内,经过全新智能制造升级的AGV及自动化配料系统正有条不紊地执行着金属粉末材料调配任务。

一直以来,该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从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的优质高效服务。

作为产品输送前的关键环节,金属粉末材料调配工作始终是公司聚焦的重点项目。“传统金属粉末配料环节长期依赖人工操作。但是由于物料种类涉及十几种、称重精度要求高,人工识别易混淆,可能会出现物料错配的风险,从而导致巨大损失。”该公司技术总监魏放表示,“过去配料过程中往往采用纸质记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翻阅大量单据,导致数据庞大繁杂且难以保障完整性,无法满足航空航天等高合规领域对全流程可追溯的要求。”

针对以上行业痛点,该公司着手开展智能制造升级,全力突破产能提升瓶颈。经过精密规划设计,成功运用AGV及自动化配料技术替代人工转运,构建了从空框补给到粗配、精配,以及组托、入库的全自动化流程,在周转效率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实现了无人化操作。

“智能化系统升级后,操作人员可运用3D视觉识别进行电磁吸盘自适应抓取,实现方铁的精准分拣,识别准确率达到99%以上。”魏放向记者介绍道,“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效配料工作效率,公司科创团队重点打造了精配工作台。该设备可通过电子标签亮灯提示取料顺序,并能够实时上传元素称重数据,在达到预设重量阈值后自动切换至下一元素配料流程,推动单炉配料效率提升50%。”

同时,传统的纸质记录也实现了全面电子化,通过将条码与相应的物料、工单绑定,建立起“物料—人员—设备—数据”追溯体系,为质量管控提供全周期数据支撑,并能够通过系统一键导出,成功将质量问题追溯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

科技赋能正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奔涌,绘出一片好“丰”景。

在华东机械公司,科研团队成员正在对新型技术的投入应用开展热烈讨论。

今年以来,华东机械公司持续钻研激光熔覆先进技术,并与徐工集团等企业、高校达成深度合作,在机械零件优化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们根据合作方的工程机械液压油缸标准与要求,重新调配了新型金属粉末。”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主任吕海军介绍道,“在这一新工艺的支持下,缸筒材料硬度可达到800HV,同时免除了二次电镀加工的环节,目前已在液压支架活塞杆优化中实现成功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当前公司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兴动能至关重要,这也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打响‘华东品牌’的重要举措。”吕海军表示。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崔兆玄 通讯员 王玉瑶提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