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革命”的跃升
◎阅评
提及煤矿,公众的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黑金”的辉煌,也可能联想到矸石如山、粉尘漫天的“黑色印象”。然而,在徐矿集团连续举办的34届煤矿环保征文中,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煤矿发展与环保并非相悖,而是一场深入推进、需要全员参与的“绿色革命”。
一、认知之变:从“边缘课题”到“生存之本”
在工业化早期阶段,环保对于许多煤矿而言,或许只是一个需要应付的“边缘课题”,是生产主线之外的“软任务”。然而,惨痛的教训与时代的警钟让我们彻底清醒,粗放的开采不仅透支了资源,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伤。
徐矿集团连续34届煤矿环保征文的坚持,正是这种认知升华的见证。它象征着环保已从纸面文件、口号标语,内化为企业的核心基因,上升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生存之本”。我们谈环保,首先谈的是思想的彻底转变,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企业能否实现基业长青的前提。
二、实践之路:从“末端治理”到“全程管控”
煤矿环保的实践,走过了一条从被动“末端治理”到主动“全程管控”的升级之路。
从环保征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徐矿,早已将环保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在“源头”,我们推广绿色开采技术,以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方式,像外科手术般精准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质结构和含水层的破坏。在“过程”,我们致力于将污染物“变废为宝”,煤矸石不再是单纯的废弃物,它被用于发电、制砖、铺路,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矿井水经过深度净化,不再是废水,而是可供矿区生产、绿化乃至周边社区使用的“第二水源”。在“末端”,我们持续加大投入,建设覆盖全面的环保设施,确保所有排放远低于国家标准。
这一系列的实践,构建起一张“天上、地下、身边”的全方位环保网。我们不仅在采掘“乌金”,更在守护“绿水青山”。矿区土地上重新生长的绿树、清澈的湖水、回归的鸟群,都是我们环保实践最有力、最动人的答卷。
三、未来之责:从“企业担当”到“社会共鸣”
徐矿34届煤矿环保征文的举办,不仅是一场场文字的竞赛,更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责任的传递。放眼煤矿环保的未来,绝不能仅是企业的“独奏”,而应成为全社会的“合唱”,不仅仅是“大家谈”,而是要“聚众力”。
首先,企业的担当是基石。徐矿集团作为行业的开拓者,扮演着“创新引擎”的角色,在全区域、全领域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绿色矿山”。其次,职工的参与是血脉。环保并非遥不可及,它体现在每一位职工的具体行动中:是操作设备时对能耗的精准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对一滴水、一度电的珍惜,更是面对任何浪费与污染行为时的主动制止。环保文化,需要浸润到矿区的每一个角落。最后,社会的共鸣是翅膀。通过“大家谈”这样的征文活动,主动打开窗口,让社会各界了解现代煤矿的真实面貌。用事实和数据,讲好煤矿的绿色故事,消除公众的误解与偏见,赢得社会广泛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