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山依旧
〇 黄梁
前一段时间,国家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作为徐矿集团的一分子,我对其中关于能源发展的内容自然也格外留意。
回想起来,在我小时候,煤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候家里住的是类似四合院的小平房。最深处有间屋子,里面囤得满满当当的全是大袋的煤。记忆中,父亲总是满头大汗地将那百十来斤的煤袋一点点挪出屋外,我也做游戏似的拿些小块塞进竹篮里,然后勉强提溜着篮子,和父亲一起把伙房里面的煤堆得像座黑色的小山。
不过这“煤山”坚持不了多久——伙房的灶台张着血盆大口贪婪地吞咽,左右不过一周的样子煤就用光了。待到冬天,屋子里架起来取暖用的炉子更是吃煤的大户,装满煤的大桶隔个两三天就要补充一次。有这两个“吞煤兽”在,那一屋子看上去永远用不完的“煤山”很快就见了底,我时常就能看见父亲开着三轮车去不远处的煤场拉煤。“煤山”垒了起来,“煤山”又空了,我的童年就在这起起落落间过去了。
后来搬到了楼房,煤炭是没法再用了。天然气做起饭来终归比烧煤方便得多,冬日里的暖气也再不会让手上满是冻疮。但我总觉得,那时围坐在炉子旁边烤火时,烧得通红的煤炭翻腾着的热与光更温暖些,做出来的饭菜也多了几分独特的烟火气。
上大学时,正值国家“十四五”发展时期。全社会都在号召节能减排,学校里的宿舍和教室都用上了空调,风能、氢能等新型能源的发展也日益蓬勃,我确实是很久没见过煤了。那时我一度以为,煤炭就会这样被时代淘汰,彻底退出我的生活。却不想在命运的安排下,我加入了徐矿集团,煤炭也以一种更具使命感的姿态重新来到了我的身边。
入职培训时,那些现代化的大型采煤器械让我大开眼界;来到生产现场后,各种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在厂区内运转,高大的原煤仓沉默地楔入湛蓝的天际线,一座座真正的“煤山”散布四周。那一刻我有些恍惚,童年院落里的煤堆跨越了时空,再次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俗话说“一叶知秋”。当前,国家“十五五”规划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集团公司也在积极部署,着力构建“两源两新两融”发展新格局,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作为一名基层普通职工,我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能深切感受到这场能源领域改革的磅礴气势,对整个行业也有了全新的认知。
最近在集团公司公众号上,我看到很多介绍如金属3D打印粉、智能矿山设备和AI大模型应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的文章,还有关于“国际煤博会”,以及集团公司与各个高校、研究院开展合作,攻关课题的相关报道。这些都让我感慨,曾经的地下“黑金”,正在科技创新与全球布局中焕发新的生机。
我站在高大的原煤仓下,眼前这座真正的“煤山”沉默而乌黑。它不再是童年伙房里那堆很快见底的小丘,也不再是父亲三轮车上颠簸的辛劳。它静静地卧在这里,像是睡着了,又像在积攒力量。我想起父亲额角的汗,想起铁炉里跳动的火,想起冬日里那老屋里弥漫的烟火气。这煤暖过了我的童年,如今,它又要去暖这片土地的未来。
从父辈们挥汗如雨,到今天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变的是技术与模式,不变的是徐矿人实干争先的精神传承。我相信,在“十五五”乃至更长的未来,煤炭作为能源“压舱石”的作用,将与徐矿人开拓创新的精神交相辉映。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徐矿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荣光,而我们这一代徐矿人,也将会在这宏伟的画卷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奋斗印记。